区内急救电话:120

区外急救电话:0318-8610120   0318-8620120

张志愿:潜心笃志 唯愿患者安康

网站首页    行风建设    医德医风    张志愿:潜心笃志 唯愿患者安康

    从一名初中生、工农兵学员,他一路成长为院长、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无影灯下的昼夜奋战中,他手中是毫厘不差的“飞刀”,心中是病人重获新生的梦想。

  他带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以独有的影响力走向世界。他首创的高位颈动脉重建术“对于全世界同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即便头顶诸多光环,即便让恩师折服,被学生敬仰,他仍将其视为对前辈的继承和发扬。花甲之年,在他看来,仍是人生踏步前进的开端。

  ■“医生眼中不但要有病人的病灶,更要理解病人的需求”

  “你的肿瘤已经转移到口底和颈部淋巴结,手术风险太大,为安全起见已不能……”还未等张志愿把话说完,一名男子“噗通”一声跪在了张志愿的面前。

  张志愿赶紧起身扶起这位病人。原来,他曾被诊断为口底癌,张志愿在门诊建议他“赶紧住院手术”,可是他怕手术后会影响自己的生活,随即便失联了。而这次,他却向张志愿倾诉了心里话:“我是一位钢琴演奏者,当时放弃手术是希望能保留艺术生命,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病情竟发展得如此迅猛。请求您为我动手术,即便我倒在手术台上了,我也不会责怪您和医院。”

  面对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赤诚的信任,张志愿组成了6人手术团队,经反复讨论制订了周全的手术方案,最终历时23个小时完成了这场艰难的手术。张志愿回忆说:“手术中,我和我的团队医生先将病人口底原发病灶及被肿瘤破坏已完全溃烂的舌头、下颌骨、咽喉和颈动脉成功切除,食道后壁仅保留了三分之一左右。接着又采用病人的胸大肌、背阔肌修复了患者的舌头、口底和食道,还取了病人小腿的腓骨做了下颌骨。就这样,再造了病人被破坏了的面部和口底结构。”

  手术成功了,这位钢琴家在两年后又重新登台弹起了他心爱的钢琴。

  张志愿说:“钢琴家重获新生,梦想成真,我们当医生的就觉得先前艰难付出的23个小时的劳累都值了,满满的成就感充盈着内心。”一边说着,张志愿一边还找出了当时手术的珍贵照片。他告诉记者,团队骨干医生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大会上报告了这一病例后,引起了全场轰动。不久,顶尖的《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也发表了该病例的学术论文。

  “这个临床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它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张志愿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做医生的要理解病人,医生眼中不但要有病人的病灶,更要理解病人的需求。我们要感谢病人的信任,没有病人,哪里还能体现出我们做医生的水准和价值。”

  ■“飞刀”稍微偏一点,后果便不堪设想

  在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里,几乎天天都在演绎一些高难度的手术。

  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因左耳后侧不断长大、出血的血管畸形,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次左下颌骨瘤切除术,术中为应急止血,医生为其结扎了左颈外动脉。其后,左耳后的斑块开始慢慢长大,呈瘤体,皮肤也时不时因破溃而发炎、出血。他来到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检查诊断这个巨大隆起型肿物为巨大的动静脉畸形,血供丰富,并伴有感染。会诊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在内的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例临床上十分罕见且极其棘手的巨大动静脉畸形,决定采用先堵后切的治疗方案。

  这天手术,由张志愿领衔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团队医生,先为患者施行术前逆行插管,用明胶海绵阻断瘤体部分侧枝血供。然后,张志愿率两名医生联手上台,术中首先保护瘤体已粗达7厘米、薄如纸的颈内静脉,避免颅压增高,然后在保留患者左耳的前提下,完整地切除了巨大动静脉畸形。最后医生取下了患者约20厘米×14厘米的胸大肌,做修整后游离穿过锁骨,成功地覆盖于患者左耳后侧组织缺失的部位。这台手术,团队医生花了12个小时才取得成功。

  还有一次,张志愿正在手术,突然听到隔壁手术室传来紧急呼唤。张志愿应声赶到,原来是一位舌下腺手术的患者术后结扎的动脉重新开始出血,刚送进手术室就开始窒息,因抢救人手不足,负责医生才大声求救。

  张志愿在看到脸色发紫、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的病人时,接过主刀医生递来的手术刀当机立断地飞速进行立位下超常规手术——气管切开术。随着手术刀进入,病人呼吸困难顿时缓解了。回忆这一“飞刀”过程,张志愿自己也觉得这个动作真是太危险了。“要是这一刀用力过猛,就会造成气管食管瘘;要是稍微偏一点,旁边就是两侧的颈动脉,后果不堪设想。不过那时我一点杂念都没有,救人要紧,也容不得我考虑利弊。”

  张志愿还说:“做医生就该这样,病人是第一位的,挽救病人的生命是天大的事,否则还要我们医生干什么?!”

  ■“我的第一个课题便是‘攻克’型研究”

  张志愿本是个67届的初中生,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只得在家乡江苏吴江华莺村做农民,还兼任着村团委书记、小队会计。1972年4月,作为工农兵大学生,他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学习。他深知自己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张志愿读书格外用功勤奋。

  1975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留校进入附属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从“住院医生”做起,他每天都是宿舍、手术室(病房)、食堂三点一线,跟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开拓者——邱蔚六教授做手术,还一个人分管负责病区的十多张床位。

  “目睹邱蔚六教授的独具匠心,我一心想成为他的研究生。”张志愿终于在1986年9月放弃了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党办主任的职位,开始专心攻读邱蔚六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成了班级里年纪最大的学生,那年他36岁。

  “当时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大面积口腔颌面动静脉畸形被视为手术禁区,直径超过10厘米的畸形瘤几乎无人问津。我清晰地记得,邱老师给我的第一个课题是攻克口腔颌面动静脉巨大畸形研究。记得他还特别叮嘱我,是‘攻克’。”

  “领了课题后,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攻克’中,白天开刀,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为了学习插管技术,还专门跑到上海中山医院相关科室求教专家,并先后在15条狗身上练习股动脉插管。”

  就这样,在邱蔚六教授的指导下,张志愿在国内首创“三合一”方法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即“栓塞+病灶切除+整形修复组织”,用一次手术就摘除病灶的成绩,圆满完成了邱蔚六教授布置给他的“攻克”难题。接着,他的一篇题为《颈动静脉结扎术和栓塞后的血循动力学变化》论文,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还得到了该杂志主编的高度评价。

  向来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邱蔚六教授被眼前这个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折服了。导师这样评价:张志愿“在硕士生期间即已聘任为主治医师,在博士生期间,由于医疗成绩优异,科研成绩也好,被破格提升为副主任医师。他在研究生期间,负责了一个大组(25张床位)的医疗工作,能胜任副主任医师职责,5年间施行联合根治术100余例,并在临床带教进修医师、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他的课题与临床工作结合紧密,对经股动脉插管栓塞技术掌握熟练,在教学上已能独立进行大班讲课。在临床工作期间还结合课题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从理论及其机制上阐明了栓塞技术及颈外动脉结扎后的血循动力学变化,而此前这项成绩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导师对张志愿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做了如此高的评价,更激励张志愿在口腔颌面外科勇往直前。

  ■“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国家级的口腔肿瘤重点实验室”

  这41年来,张志愿从住院医生做起,无论是做科主任、院长、教授,还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始终坚持白天做手术、晚上做研究的师门传承,结合临床做基础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他采用多个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串联术、高位颈动脉重建术、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的新策略,破解广泛侵及颌面颈部、颅底和颈动脉的晚期口腔癌的治疗难题,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他采用栓塞供养动脉后病灶切除并即刻整复术、双介入栓塞术、瘤腔栓塞后病灶切除并即刻整复术,突破头颈部难治性血管畸形的手术禁区,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他首创的高位颈动脉重建术,得到了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前任主席的高度评价,称“对于全世界同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张志愿作为学科带头人领衔的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被IAOMS认证为国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4年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授予中国首个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这一个培训基地和一个培训中心的命名,标志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已走向世界,彰显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争取国家级的口腔肿瘤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建立生物样本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肿瘤细胞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开展综合序列治疗研究,即探究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手段与手术如何结合……”张志愿的事业发展目标始终围绕如何让更多患者生存得更好而展开。

  ■“要像导师悉心爱护我一样,百般爱护自己的学生”

  从1975年融入上海九院,参加口腔颌面外科医疗工作41年以来,张志愿已培养了41名博士、3名博士后和多名硕士。尽管满门桃李,他仍始终感恩自己的老师——邱蔚六院士,也深知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前辈的提携与帮助。“我要像导师悉心爱护我一样,百般爱护自己的学生。”为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为了“邱家军”的代代传承,张志愿已把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心坎上。

  在上海九院采访时,碰到了张志愿院士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蒋欣泉医生向记者叙述了导师以情留人、以情感人的往事。

  “那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面临职业选择,回了一趟无锡老家。谁知刚踏进家门,门铃就响了起来。开门一看,竟然是导师张志愿教授来了,他是为了我的留校问题,专门从上海赶来的。”蒋欣泉说:“张老师不但重视人才培养,更加爱惜人才,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深知留住人才是难题,所以以情留才、以心留人,只要是我们遇到困难了,他再忙也会放下手头的事来帮我们解决,哪怕是促膝长谈至深夜。‘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张老师在学术上引领我们攀登一个个高峰,在为人上教导我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采访中,蒋欣泉还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这是对张老师做学问最真实的写照。他用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治学态度要求自己,对学生也很严格,但言之有理、言之有法。他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关爱、宽容,但不迁就。他经常跟学生讨论课题、拉家常、谈发展,叮嘱我们注意身体。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他像一位慈父,让我觉得有依靠有归属感。”

  在蒋欣泉眼中,张院士还是个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老师。他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他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化设计培养发展道路。可谓用心良苦。如今,张老师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为口腔各专业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张志愿亲自登门拜访蒋欣泉这件事,如今已过去15年了。如今的蒋欣泉不仅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还曾先后荣获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Hatton大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荣誉。张志愿说,自己为能有这样的一批优秀学生感到欣慰。

  ■“往往病情外的一句聊天背后,可能潜藏着疾病的蛛丝马迹”

  “我们的临床医生应好好地在‘沟通意识’和‘病情外关注’等方面进行补课。”采访中,张志愿这样告诉记者。他介绍,上海九院口腔医学院张煦等5名学生最近完成了一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的调研,调查对象选取了400名左右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实习生与住院医生。调研结果发现,在医患沟通行为量表六个维度中,“沟通意识”和“病情外关注”得分最低。

  “在临床上,我要求学生不要急着看病人的检查报告,而要先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特别是对病情外也要多加关注,往往细微的一句话背后,可能潜藏着疾病的蛛丝马迹。在耐心倾听后,再仔细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结合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这时候再去看B超、CT或磁共振的检查,才能真正提高诊疗效果。”

  在张志愿看来,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不仅能帮助医生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还能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的医患关系中最为缺乏的。他一直告诉学生,要想获得病人的信任,不仅要有智商,更考验医生的情商。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情商,绝不在于敷衍病人、打发病人的技巧,而是要真心和病人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有些医生可能会把理由归结于病人太多,没时间交流。确实,门诊时间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病情为病人讲清楚,给病人信心,他就不会感到绝望,也就更能配合治疗了。

  张志愿回忆了一次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一位病人在某大医院排了3小时队挂上专家号,又等了2小时看上了病,结果就诊只持续了3分钟。他最终投诉了,但投诉的不是‘只看了3分钟’,而是专家在这3分钟里根本没有看他一眼。”

  张志愿说,他很赞成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和五年制(英文班)上《医患沟通》人文必修课。“正如该院的一项研究,接受过培训的学生与未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在沟通能力上有较大差异,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会更强,进入临床后他们会更耐心地看着病人的眼睛、倾听病人的讲述”。

  ■对 话

  如果连人都做不好,何谈做医生

  记 者:目前有关“智商”和“情商”的讨论,在医学院学生中很热闹,对此您怎么看?

  张志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智商都没有问题,但做临床医生则必须具备情商。医生是与病人打交道的职业,要倾听病人的讲述,要给病人做检查,这个交流过程很能体现出医生情商的高低。要想获得病人的信任,不仅要有智商,更考验医生的情商。

  记 者:听说有一次,因一名学生不尊重保洁阿姨的劳动,您狠狠批评了这位学生,是真的吗?

  张志愿:是真的。一次午餐后,科里许多学生未把一次性餐具扔进垃圾桶里,甚至有人说出了“有保洁阿姨在啊”的话语。我当时就严肃地指出:“阿姨是你们的母辈,不要把阿姨当做你们的佣人。”在平时,我特别留意年轻人是否对保洁阿姨尊重。

  记者: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您觉得您和前辈张涤生院士、邱蔚六院士、戴尅戎院士的共同点是什么?

  张志愿:我是三位前辈院士的学生,我是长期在他们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要说共同点有很多,我们都当过医院的院长,都热爱自己的专业,都是好医生。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共同点还是先做人、后做事,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做医生或做其他事。

  ■张志愿小传

  1951年5月生,江苏吴江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牙医学院、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医学院fellowship。《上海口腔医学》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科学》主编。

  擅长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以及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已发表学术论文313篇(SCI收录76篇),主编专著11部、副主编5部和参编专著11部(英文2部),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863”、“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面上5项等部、委级课题共1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口腔科学》(第6版)全国统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各1项。被卫生部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银蛇奖”特别荣誉奖等,是第十三、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记者手记

  书法和手术

  采访张志愿院士是在他并不宽敞却充满人文书卷气的办公室里进行的。那天,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样物件:一是书柜前铺着毛毡,摆放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及镇纸的一张桌子;二是办公桌上镶嵌在镜框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赠予的手书“人生踏步前进年历简表”。

  儒雅且质朴的张志愿说:“自己毕竟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要保持手术台上的活力,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练习书法是一条保持医术生命的路径。早晨或晚间,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喜欢铺开宣纸蘸墨挥毫,尤其是书写小楷,更能增强自己作为开刀医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

  “这帧‘人生踏步前进年历简表’是已故百岁院士张涤生在98岁高龄时书赠我的。‘壹佰岁圆满收场’的张涤生在90岁时还上台手术,他是在激励我、给我树榜样呀!我又怎能辜负他呢!”张志愿捧起镜框,充满虔诚。

 

2019年6月11日 15:35
浏览量:0
收藏

行风建设

医院总机:

0318-8612704

 

就医指南

医院地址

冀州区和平西路173号